农历怎么分上半月下半月,农历上半月是什么月
时间:2024-10-02 00:43:32 来源:無极神算网 关键词:农历怎么分上半月下半月,农历上半月是什么月
1、农历的大小月分是如何划分的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十九年七闰法”。 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正月,3月,5月,7月,8月,10月,腊月30天。 其余29天。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因小月29天,少计了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
即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
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
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
2、农历季节月份是如何划分的?
农历的季节月份是按节气划分的。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以掌握农历节气,来判断天气自然状态,用来指导农事活动,或用来调节生活作息与健康养生,同时也用来划分出生的农历年份与月份,以此排出准确无误的生辰八字,用来判断人生运势;有时也用来择吉选日,比如开市嫁娶出行动工等,这些作用延续到现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偏废的,对判断年份月份的五行状态,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
因为农历的节气与月份,表现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如果顺其自然,按这些规律办事,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功效,使事半而功倍;而如果逆反这些规律,比如六月天穿棉袄,腊月里光膀子,就有可能受到自然的伤害与损失。
??? 农历的月份,不是从初一开始的,而是按节气划分的。我国农历纪年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第一个叫“节气”,表示月份的开始,第二个叫“中气”,表示月份过半;有时候专业上,也把第一个叫“节”,第二个叫“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腊)月:小寒、大寒。
其中,正月是以“立春”为开始的,而不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立春不但标志着正月的开始,同时还标志着一年的开始。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左右,阴历有可能在上年的腊月,也有可能在下年的正月,立春前出生的人,不论是在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上一年的,立春后出生的人,不论生于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下一年的。正月中第二个节气,就是“雨水”,雨水表示已至月半,不是月令的开始。以此类推,二月是以惊蛰开始的,三月是以清明开始的,四月是以立夏开始的,五月是以芒种开始的,六月是以小暑开始的,七月是以立秋开始的,八月是以白露开始的,九月是以寒露开始的,十月是以立冬开始的,十一月是以大雪开始的,腊月是以小寒开始的。
3、每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分别是多少?
每月的十五日以前是上半月。十五日后下半月
每月的十五日以前是上半月.十五日后下半月
4、怎样分清农历和公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初几,十几,二十几。农历是月亮历,是按月亮绕地球纪年的,主要用于指导农业。
农历也叫阴历!
公历就是太阳历,按太阳运行纪年的。
就是我们听到的几月几号,或几月几日
公历就是国庆啊,五一啊!元旦这些,农历,就是清明啊!端午节啊,八月十五啊,过年呀,这些都是农历
农历分24个节令每半个月-个.从公历2月4日立春开始到大寒年复-年.
只是我们现在的叫法不同。公历=阳历 农历=阴历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量接近太阳年的长度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阳历是格里高利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一闰。闰年的二月为29天。为了进一步修正,规定每400年修正一天,即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二月仍然为28天。 上文为无极算命网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十九年七闰法”。 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正月,3月,5月,7月,8月,10月,腊月30天。 其余29天。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因小月29天,少计了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
即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
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
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
2、农历季节月份是如何划分的?
农历的季节月份是按节气划分的。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以掌握农历节气,来判断天气自然状态,用来指导农事活动,或用来调节生活作息与健康养生,同时也用来划分出生的农历年份与月份,以此排出准确无误的生辰八字,用来判断人生运势;有时也用来择吉选日,比如开市嫁娶出行动工等,这些作用延续到现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偏废的,对判断年份月份的五行状态,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
因为农历的节气与月份,表现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如果顺其自然,按这些规律办事,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功效,使事半而功倍;而如果逆反这些规律,比如六月天穿棉袄,腊月里光膀子,就有可能受到自然的伤害与损失。
??? 农历的月份,不是从初一开始的,而是按节气划分的。我国农历纪年中,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第一个叫“节气”,表示月份的开始,第二个叫“中气”,表示月份过半;有时候专业上,也把第一个叫“节”,第二个叫“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腊)月:小寒、大寒。
其中,正月是以“立春”为开始的,而不是从大年初一开始的,立春不但标志着正月的开始,同时还标志着一年的开始。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左右,阴历有可能在上年的腊月,也有可能在下年的正月,立春前出生的人,不论是在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上一年的,立春后出生的人,不论生于腊月或正月,属相都是属于下一年的。正月中第二个节气,就是“雨水”,雨水表示已至月半,不是月令的开始。以此类推,二月是以惊蛰开始的,三月是以清明开始的,四月是以立夏开始的,五月是以芒种开始的,六月是以小暑开始的,七月是以立秋开始的,八月是以白露开始的,九月是以寒露开始的,十月是以立冬开始的,十一月是以大雪开始的,腊月是以小寒开始的。
3、每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分别是多少?
每月的十五日以前是上半月。十五日后下半月
每月的十五日以前是上半月.十五日后下半月
4、怎样分清农历和公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初几,十几,二十几。农历是月亮历,是按月亮绕地球纪年的,主要用于指导农业。
农历也叫阴历!
公历就是太阳历,按太阳运行纪年的。
就是我们听到的几月几号,或几月几日
公历就是国庆啊,五一啊!元旦这些,农历,就是清明啊!端午节啊,八月十五啊,过年呀,这些都是农历
农历分24个节令每半个月-个.从公历2月4日立春开始到大寒年复-年.
只是我们现在的叫法不同。公历=阳历 农历=阴历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量接近太阳年的长度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阳历是格里高利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一闰。闰年的二月为29天。为了进一步修正,规定每400年修正一天,即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二月仍然为28天。 上文为无极算命网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